楚天都市报讯 本报记者朱玲 陈勇 通信员张全友

(编纂:SN005)

  33年来,但凡新生来汉,必定会受邀到杨昌林家吃“迎新饭”;每年藏历新年,杨昌林一定按西藏过年方法安排家里;家里常备糌粑、酥油茶……

  2008年初产生雪灾,已回到湖南老家筹备与姐姐团年的杨昌林,担忧藏族学生回不了家,花了两天两夜赶回武汉,天一亮就赶往10多公里外的批发市场买年货。在武大门前下公汽后,白叟扛着数十公斤的菜在冰路上走了半个多小时,到家时全身已经湿透。从藏历年三十到藏历初七,老人忙了八天,将滞留武汉的藏族学生分批接到家中团年。

  昨日,6名藏族学生来看杨昌林。客厅墙上挂着一幅藏式挂毯,在对面墙上,哈达缭绕着一幅遗像,照片中微笑的妇女是杨昌林的藏族妻子次仁德吉。

  2005年2月,德吉在弥留之际嘱托:我走了,“家”不能散。这个“武汉之家”,是来汉读书的藏族孩子心中的亲情圣地。

  1965年,从武汉体院毕业的杨昌林到西藏工作,和他的翻译、藏族女孩次仁德吉树立了情感,并于1969年结为夫妻。1978年,杨昌林因心脏病不能持续留在西藏,跟妻子一起调入武汉大学。

  当年,湖北金融高级专迷信校的10多名西藏新生不适应武汉湿热的气象,全身长满疙瘩,又疼又痒。杨昌林夫妇据说后,帮孩子们寻医问药。从此,武大有两位阿爸、阿妈一样的老师夫妇,在藏族学生旁边传开。

  杨昌林夫妇育有一女一子,女儿杨红梅曾援藏7年,儿子杨红兵1992年进藏,至今仍留在阿里地域。“我在西藏工作时,西藏国民对我特殊关照,还把最优良的女儿嫁给了我。照料这些藏族孩子,是我应当做的。”杨昌林老人的话朴素而真挚。

  在武汉大学九区2栋1门301室,退休先生杨昌林为来汉求学的藏族学生守着一个“武汉之家”。33年来,这个家里往来的藏族学生有近万人次。

  多年来,杨昌林像关怀本人的孩子一样关心藏族学生。现在,75岁高龄的他头发全白,但孩子们仍然亲热地称他为“武汉阿爸”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